(四)中醫治療疾病方法
1解表劑:外邪 解表法又稱汗法,其主要作用就是發散外邪,解除表證。解表劑是解表法的具體表現,解表發汗藥為其主要組成,因此解表劑均有發散作用,主要用於解表,也常用於透診、散濕及消腫,感冒初期風寒,溫病開始
辛溫解表:頭痛無汗,四肢酸痛
惡寒發熱,口不渴
辛冷解表:頭痛有汗,咽喉痛,咳嗽
菊花,薄菏,牛蒡子
扶正解表:補氣,人參,茯苓,甘草
2清熱劑:熱症風寒濕表己除,化熱入內
清熱,涼血,瀉火,解毒,滋陰,透熱
清氣分熱:發熱,多汗,口渴
清營涼血:身熱,煩噪,失眠,全身發斑
清熱解毒:身體發熱,臉色發紅,便秘,青春痘
清臟腑熱:
心經:黃蓮
肝膽實火:夏枯草
脾胃有火:黃蓮
大腸有熱:黃蓮
清熱祛暑:口渴,易流汗
清虛熱:肝腎陰虛:龜甲,知母
3袪痰劑:痰濕用袪痰的方藥,促進痰的排出,或消除致痰的病因。以治療痰症,通稱袪痰法。由於"肺為貯痰之器",故以袪痰治肺為主;而"脾為生痰之源",故治脾化痰亦較常用
清除痰飲,咳嗽,頭痛
燥濕化痰:辛夷清肺湯
4和解劑:邪在半裡半外和解法簡稱和法,就是使用和解與調和的方藥,治療半表半裏、肝脾不調等證的方法。依照一般治療原則,病邪在表者,用汗法;在裏者,用攻下法;邪在少陽,為半表半裏,既不宜發汗,又不宜攻下,應該用和法。
和解劑是和解法的具體表現。其方藥組成的特點為寒熱併用、攻補兼施,已達和解表裏、調和臟腑、平衡陰陽的目的
消遙散
加味消遙散
5表裏雙解劑:邪在半裡半外表裏法,是採用表裏同治,內外雙解的治療方法。如表證未罷又兼裏證,或表裏證同時出現者,此時若單純解表則裏證不除,若單獨治裏則表邪不解,但表裏證又同時俱急,在這樣情況下,必須考慮使用表裏雙解的治法
葛根黃岑黃連湯
6瀉下劑:邪結胃腸 瀉下法簡稱下法,就是使用具有通便、瀉熱、逐水作用的方藥,治療便結、實熱、積滯以及水飲等症的方法。
瀉下劑是瀉下法的具體體現,瀉下藥為其主要組成,因而均能通便;但性質有寒有熱,作用有峻有緩,故一般分寒下、溫下、潤下和逐水四類。又某些正虛邪實的情況下,不能專事攻下,又必須攻補兼施
7補益劑:氣虛補益法簡稱補法,就是使用補養的方藥,治療氣血不足,或陰陽偏衰,或臟腑虛損的方法。補益法通過補養臟腑陰陽氣血的虛損,從而達到恢復陰陽相對平衡或扶正以祛邪之目的
香砂六君子湯
參苓白朮散
—貫煎
左歸丸
8溫裏劑:寒證
9理氣劑:氣滯理氣法,即疏暢氣機,調理氣分,使之氣順通達的治法。氣分之病,有氣虛、氣滯、氣逆的不同 ,理氣劑是理氣法的具體體現,主要包括行氣解鬱、降氣止逆兩類
10理血劑:淤血理血主治血行不暢,(瘀血、蓄血)的證候。用以消散或攻逐停蓄於內的瘀血。本法適用於跌打損傷、皮下瘀斑、瘡癰腫痛、癥瘕積塊、閉經、痛經、產後惡露不行、腫塊及瘀血所致的頑固性疼痛等證
血府逐瘀湯
11安神劑用具有柔肝、養心、重鎮、安神作用的方藥,治療心神不安、煩燥失眠、驚?、狂躁等證候的方法,通稱安神法。安神劑是安神法的具體體現,可分重鎮安神、滋養安神、調和安神、祛痰安神四種
12固澀劑
13治風劑凡能治療風病的方法,統稱為袪風法。凡能袪風的方劑即稱之袪風劑。袪風的方法,歸納起來可分為外風與內風兩大類型。外風大都是指感受自然界風邪而致病;內風則是屬於內臟功能失調所引起
14祛濕劑凡能袪除濕邪,治療水濕疾的方法,統稱為袪濕法。凡因由濕邪所致的濕溫、泄瀉、水腫、痢疾、痰飲、黃疸等病,皆可用本法治療。
15潤燥劑:津液不足凡用滋潤、生津、養陰、增液藥物為主,用於治療燥證者,統稱為潤燥法。本法主要用於外感燥邪或內臟津虧陰虛之證。
沙參麥冬湯
16消導化積劑:食滯凡具有消食導滯,行氣寬中,消積化塊,能使氣血通暢,機體功能恢復的方法,統稱為消導法,亦即"八法"中之"消法"。主要適用於食滯內停,消化不良,或因痰、濕、氣、血等鬱結,導致成痞塊癥瘕等證者
17驅蟲劑
18癰瘍劑用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的方藥,消散外瘍內癰的方法,稱消癰法。消癰劑是消癰法具體體現。一般分消散外瘍與消散內癰兩類